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要葉子長出來 得紥多久的根

十六年前,已轉型為華德福學校的慈心幼兒園,有五位畢業班的家長,希望孩子能繼續接受華德福教育,但是當時小學還未成形,家長學校幾經開會協調,有五個家庭決定繼續將孩子留在慈心,學籍寄在三星鄉的萬富國小,以每學期六萬元的學費,開始了慈心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路。

這個決定促成了日後慈心中小學的成形,也讓宜蘭縣從此在台灣教改舞台上寫下一頁又一頁承先啟後的歷史扉頁。

只是,在法規未鬆綁,完全看不出民間興學可能性,更沒多少人聽過華德福的年代,要有多少毅力與堅持才能突圍與闖過一個個的關卡?

慈心創辦人張純淑當時選擇敲開宜蘭縣政府的門,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她曾在受訪中提及,『我那時就是一直講,他們會很有禮貌地聽,我那時就是覺得,只要有一個人願意聽,我就很高興了。』『我們那個老局長(當時的教育局長),本來是很討厭看到我的,到後來,他是會送我下樓梯的......就是要很有耐心地不停說,我就是用時間和他換溝通的空間。』

慈心團隊從說服宜蘭縣政府,教育局,地方人士,民間團體突破法推限制,推動公辦民營條例,到找學校據點,同時要隨時回到學校之內,深化教材,並與老師和家長溝通,達成共識,那是台灣教育史上史無前例的全面溝通以及開疆闢土。

眾人齊心努力多年,在2002這年終於結了果,宜蘭教審會通過,讓慈心在宜蘭冬山鄉以特許模式開辦慈心華德福公辦民營實驗學校,三年後,慈心設立國中部。緊接著為了籌設高中部,校方與縣府2011年開始推動修法,將自治條例規範公辦民營的範圍延伸至高中,慈心華德福高中終於去年(2015年)正式成立。

慈心一路走來,是一部與教改同步寫下的歷史!

在慈心華德福高中揭碑當天,典禮就在校園舉行,當大家站在遍地青草之上,眼前綠樹扶蔭,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個連樹都長不出來的地方,當時在種植募捐而來的樹苗時,才發現土質太糟,完全無法培育,於是,經歷七百多個車次的卡車載運土壤替換,才有今天的榮景。

二十年過去了,學校從五位學生,到現在的八百人,校園空間已不敷使用,設備老舊不堪,教師的薪資十數年來沒有調整,當慈心要邁向另一個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再一個起點,完整建設及深化教師培訓與基本生活的照護,缺一不可,而縣府學校家長三方的協力,也仍需緊密相連。

張純淑曾強調辦學過程中,種種運動、事務推動的相連性。她說:「一定要讓環扣扣緊了,十年就是一個環扣、十年就是一個年輪,如果沒有扣緊了,就無法傳承,很多事情就要不斷重來」。

迎向未來,永續發展基金2.0應運而生!

永續發展基金2.0

十幾年來,慈心社群的重要決策皆由學校、基金會、家長會三方共譜辦學願景與方向,2011年開始啟動『學校永續發展基金』捐款活動,以家長社群力量,協助學校辦學發展與改善自聘教師待遇等需求。2.0進階版則將邀請各班家長代表參與『永續基金會管理委員會』的運作,共創華德福三元社會共存共榮的願景。

在可預期的校舍工程費用需求上,宜蘭縣政府雖可能無償提供校地,但是,工程總經費達4.5億元,中央每年給宜蘭縣101所學校營建修繕費用卻只有4億元,以校數比例百分之一計算,每年可供編列工程預算十分有限。

至於公部門預算之外、學校現階段的各種財務需求(見圖一),每年總計達1600萬以上,若以現今全校800位學生計算,委員會期待以每位學生每年兩萬元為努力的目標。

不過,因為每個家庭經濟狀況不同,委員會希望藉由班級為單位,每班或能推選710人,除與基金會和學校緊密聯繫,定期開會了解基金的運用,在橫向聯繫上,若遇經濟拮掘或突逢變故之家庭,也能彼此協力互助,由班上其他家庭代為分擔繳納此單位成本,補足辦學經費之需求。

基金會也會將家長繳納之校務基金帳戶,定期存入銀行的信託帳戶,待校務運作有支出需求時,由管理委員會向受託銀行要求撥款運用,避免與公部門補助之經費混淆。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施泰納曾說:「金錢的使用是為了交換,取得所需的物質或服務,它會承載這些過程中的靈性。」金錢如同其它生命一樣,有它的生命週期,如何讓這生命週期在慈心這塊園地綻放花朵,芬芳這塊土地,端賴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不分彼此的園丁,彼此最好的夥伴,大家齊心天天澆水灌溉,讓永續2.0的根札得更深更廣,也讓慈心的力量在未來十年未來二十年仍能閃著著動人的光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