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智弘校長談三元社會之五

家長提問:三元落實在家庭中?

校長:我們要朝著自由博愛平等的方向去努力,為的是要我們活得更滿足更自在。有時候你會發現,五十塊你去買一杯咖啡,喝完之後就心悸,或是你在超商剛好看到救救肝苦人,然後想到身邊剛好有肝病的親友,於是你就把五十塊投進去,同樣是五十塊,你會得到完全不同的滿足。 或者你願意今天花一點時間去幫助別人,或有一天發神經,帶你小孩去公園撿垃圾,撿得乾乾淨淨。這樣會發生什麼事?你可以試試看。

我想說的是,很多理想感覺一時達不到,但是可以拿來當做指導原則,往博愛的方向去生活,鼓勵共享,然後享受共享,帶著孩子去分享,也就是去佈施。 共享不是只有錢而已,如果從佛法來說,錢佈施是最基本的,錢掏了,就好像沒事了,其實,照人智學的講法,你還必須知道,這些錢是從哪裡來的?如果這錢是地上撿到的,你把他捐出去,很抱歉,就像當年達摩跟梁武帝說:毫無功德。

梁武帝有一次問達摩說,我做的這些事功德很大吧?達摩說,沒有,你是收稅收來的,你沒有看到這些錢怎麼來的;這是那些老百姓辛苦工作繳的稅收,那是他們的功德。 所以,我們在家中也可以做這些事,看到垃圾撿起來,這就是佈施,這就是博愛,這就是經濟生活的博愛,因為你在實際的人我生活中,是一體的,這些事不用教,小孩是用模仿的,是用學的。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在過活,小孩都是直接學的。 財佈施是最簡單的,如果信不過慈善機構,你也可以直接送到需要的人的手上,你可以捐給同心啊,我覺得同心很需要,或是慈心啊!(現場笑)重點是在那個發心,這是屬於經濟生活。

我覺得我們可以帶孩子去感受這些事情,像我們家的精神傳統是佛法,所以我們會到各種不同的地方去參拜,也去做一點供養。

自由的部分是最好做的。以前慈心剛開辦時,家長都會相信老師,就像老師相信外國老師。回家不能看電視,家長就問不看電視要幹嘛。不看電視,要幹嘛就幹嘛啊,不是嗎?唱歌塗鴉看書發呆,玩遊戲,不然出去跑跑也好,自由的遊戲。不管是講故事說話折棉被,都是自由的遊戲。 你可以跟孩子去經驗沒有功利價值的東西,just for fun,那就是在滋養他文化的自由生命。

如果一年級三年級的小孩跟你抱怨說,為什麼哥哥姊姊有零用錢,我沒有,為什麼爸爸可以開車,這就不要理他,就跟他說,啊,那裡有小狗!(大笑)轉移他的目標,而且小狗很多,把它轉掉就好了,不用跟他談這個,談這個沒有意義,等他再大一點,到了十歲左右,再來跟他討論。他心中就會出現因果的關係。

因果的關係是最早最簡單的思考,它跟天然圖像的思考不一樣,接著我們就要來注意一下這件事,要平等,是作為、事情的平等,而不是講道理上的平等。 如果你讓哥哥做這件事情,你也要讓弟弟參與,給他做另外一件事情,那不是形式上的平等。或是你在做家庭的決定時,可以跟他們討論一下。 其實,孩子很難會提出一個會駁倒你的意見,可是如果你願意跟他討論,就會培養他在思考上的互相尊重。

所以,一樣地,自由平等博愛,在生活中帶著觀念去做就好了,你會覺得,不只有孩子,大人的生活也會比較完整,你不會顧此失彼,大家可以慢慢練習,其實滿好玩的。 你也要在家中創造好的物質環境,如何在家裡創造一個舒適友善的環境,華德福比較不會有那些電視三C用品,比較強調自然的環境。像是照片海報之類的,她都不是真實的東西,畫畫卻是喔。我舉個例子,我們在七年級時會上性教育,現在都流行在課堂上看影片,哇,那真是太刺激了,但是,那是假的,如果是用手畫在黑板上,那就是真的,那是藝術的創作,那才是真的。 我要帶給孩子的是,關於器官的和諧的或是美的感受,沒有人的生殖系統是平面的,而且那只是一個角度而已,所以,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所以,在生活中營造真實與自然,友善溫和的東西,是在保護孩子的感官,還有保護她與真實世界的關係。像是電視,他是假的。我們聽到的錄音機CD那些聲音都是假的,太小的孩子,如果習慣了假的東西,就好像我們吃習慣了假的食物,久而久之,你就無法分辨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所以,我再講一次,在物質環境的設定中,除了自然之外,還要求真,在情感方面,為了保護它的自由度,我們儘可能地不用介入性的或是引導性太強的話語去命令孩子,你不可以怎樣,你不可以那樣…這些話很恐怖,這都是在干擾他的自由,你可以如實地講,她很調皮;如果是說,他喔那麼調皮,實在太討人厭了!這就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判斷,對孩子就是干擾。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要注意跟孩子相處的言行舉止,必須是有好的品質,必須是正向的,必須是平和的。那麼思想更不用說了,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常常就直接帶給孩子了,這需要更多的警醒。特別是跟公眾議題有關的時候,孩子太小時,不用談。孩子大了,就一起談。帶著他談。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誰如何如何。那其實對他沒有幫助。 哪天他要真正去面對自由時,他必須要掙脫掉你在他小時候給他設定的枷鎖,所以我們寧可不要設定,然後等他長大,慢慢尋找。 其實這些都不用擔心,在學校就是在培養這三種能力。

去年三月太陽花學運,我媽媽很懂我,特地打電話來要我可不要去臺北喔,我就說,好啦好啦,我會帶學生去啦。(現場笑) 我帶學生去,是用觀察的角度去,當孩子看到這一切的發生,你能不處理?華德福絕對不是與世隔絕,不是。不是所有華德福的畢業生,一畢業都要送到雲南的深山去,他們就是要走進社會。 當孩子走在路上,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訊息,特別是性化的物化的,到處都是,我們到底要不要教?如果你教,這就是一個機會教育,如果不教,他就只是一個污染而已。

所以,我們就教,跟孩子談學運,孩子都很嗨,有二二八背景家庭的孩子,也有比較傳統的孩子認為抗議的都是作亂的份子,大家有各自的背景,所以我們就開始搜集報紙,各方搜尋資訊,但是,這都只是隔靴搔癢,還不夠,我就帶著六個學生到現場觀察。 我們就坐在立法院的樓梯,觀察學生,我也跟孩子說了,先不要有立場,去訪問幾個大學生,讓事實說話,即使是閒談也可以。

不過,也可能是我做得還不夠客觀,也有家長抗議,抗議我怎麼可以在學校談這個。但是如果我不談,我覺得自己就是失職。 高中生正要成為公民的門檻上,你怎能不帶他們去關心這些議題?至於家長為什麼不願意我在學校談這些議題,也許他有他的背景,也許也跟我媽媽一樣,希望小孩不要碰政治,我也有問自己,我有沒有不小心,讓自己的立場太凸顯?然後影響到孩子,我想可能也難免,所以這些過程都是我自己的功課。不斷地在學習。

所以,我們如何把這些素材放在學校,放在家庭裡面,一起去體會這些。素材會隨時出現在我們眼前,如果處理了就是一個機會,如果不處理,就是無意識的一個現象。 我們隨時都可以跟孩子去分享,聊一下,只要謹記不要去干擾孩子,或是試圖要說教要灌輸,如果有這個警覺,其實就都還好。

慧君提問:我幫一些家長提問,可能是有些家長心中的疑問,假如家長看到老師行為言語,自己感覺不是那麼恰當,覺得可以有些建議可以提供給老師,但是,在溝通過程中,老師會覺得是家長不了解我,這要如何去溝通?在學校中,若老師彼此有意見衝突時,你會如何解決?


校長:推薦一本書給大家,叫做華德福學校行政的藝術,這書中有一篇是談在學校中,行政運作,以及人與人合作的模式,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就是衝突。為什麼會有衝突?就是不合,你剛剛提到的兩個問題,其實可以合併成一個問題。我的經驗是,要不斷地談,如果我們把它客觀化成系統制度,就很像是如果我想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就用一套系統的標準系統檢驗來得到一個量化的分數,或是今天我跟你意見不合的時候,我想要透過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來達成共識,也就是訴諸一個制度,比方說,投票,但是你就會發現說,人不見了,活生生的人不見了。可是華德福就是要翻轉,回到人的身上。


所以,如果我跟你意見不合,就是要談,會發生衝突可能就是因為談不動,我們的經驗是,你一定要找人來幫忙。找第三者來幫忙談。

以前慈心有一段時間,有一個專設的工作小組,叫做溝通小組,為什麼呢?因為老師跟老師之間會衝突,家長跟家長之間會衝突,更多的是老師跟家長之間也會有衝突。當然你說,或許家長對教育沒有太理解,可是,老師也有可能對孩子的家長或是家庭不夠了解,所以在衝突這種二元對立裡面,我們會這樣自我要求。

我自己會對老師的要求比較嚴格,因為覺得老師們要用意識心的高度來看,你一定要把對方放進來,至少我們要有交集,這個交集就是,我們要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在這樣的高度,總是要有人去涵蓋對方,老師至少要有意識心的高度,去涵蓋家長,家長為什麼會堅持這樣,一定有他的苦。那老師為什麼會做不下去,會被家長質疑,老師也有老師的苦啊,各位! 那我們能不能體察彼此的苦,這是理想,可能就要找別人來幫忙,因為一個人忙不過來,事情實在太多,所以設了一個組,一個組耶,後來就發現,就算有一個人在,他通常也是當證人,或是大家快要動手前,阻止一下,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自己,回到每一個人自己。



就像我剛剛講的,就算我不同意你的意見,對你的做法有意見,我不同意你說的話,這是誰的問題?這是我的問題,我沒有把你涵蓋進來。我們之間可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孩子,但是,孩子卻沒有成為我們的交集,所以,顯然我沒有把你涵蓋在內,才有這種衝突發生,可是,我們都會想:你為什麼沒有聽我講?為什麼我講的你都聽不懂,為什麼你沒有把放進你的意識脈絡?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考驗。

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只有,第一步,只能要求自己,然後下一步是怎麼支持對方也跨出這一步,我認為,如果有第三個人,那的確是很重要的,可以協助彼此,做一個跨越,當然,你必須找一個德高望重或是比較冷靜的人,但是一定要避免一個狀況,就是找一個人來幫忙,結果這個人是其中一人的幫手,這樣就沒意思了。

所以,每個人都要很客觀很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然後,衝突就衝突啊,不要迴避衝突。

也許我對其中一位老師有意見,我是家長的身份,我就覺得老師很辛苦,畫圖畫到半夜,可是上課講那句話讓我耿耿於懷,怎麼辦?這時候要不要堅持解決這件事,你就勇敢走到老師的面前,不用解釋太多,也不要講太多其他的,這也是對老師的一種信任,你就直接走到老師面前,跟老師說,那天孩子回來轉述一句話,我想要了解一下。不需要講完又客氣要說我沒有惡意啊,你不要介意啊,我只是如何如何,這些都不用了,兩端都不用了,就直接回到中間。


我自己覺得這建議很務實,你們一定常常面對這些情況,大大小小的情況,你就直接講,我覺得要面對這些,對老師不是難事,但是對家長來說,可能會有點不好意思,那你可以寫信啊。 總之,一定要堅持跨出去,然後如實地講。也先不要有太多的判斷,當我們發現,學校或是老師的作為,讓你有一些不舒服的時候,通常也是打中你自己的一個點,那其實也是一個機會,如果你不處理,就跟剛剛我們說的一些議題一樣,如果遇到問題,你都不處理,就梗在那邊,消化不良,那可能會變成一個病灶,如果你面對了,處理了,那就是一個機會,搞不好會讓你釋放或是超越些什麼。 所以,衝突是好事。但是,不處理就變成壞事。


當然,相信有很多很資深的家長,或是比較有經驗的家長,也可以主動去鼓勵老師們,主動去牽線,促成這樣的處理方式,也是很好的。 我到慈心的第一年,就跟慈心的資深老師對嗆了,嗆到學校的校務會議緊急開一個會議,當和事佬,結果會議上,我還是繼續罵。


家長提問:如果老師就是不適任怎麼辦?

校長:一樣,要談出來,不適任的話,也許有更值得老師做的工作。但是如果家長談出來的不是事實,有時候聽小孩說,而小孩也是聽其他的孩子說,然後我們就以為老師如何,其實在沒有得到事情的全貌時,都不要急,直接約時間談。

假如我覺得某某老師真的不適任,就跟他約時間,這幾天約不到,如果很忙,就約到下下禮拜,我就不信一定約不到時間,約到了見面,當然也不能劈頭就說,我覺得你不適任,可以說,我聽到了一些事情,我想要直接了解。 如果老師說,我覺得孩子不乖,就是要打啊,其實我認為打是不行的,假使老師的說法有說服你,那就是說服了你,當說服不了,他還是堅持打人是對的,我們就直接跟學校講,跟教評會講,或是請家長會幫忙,打人是不是不適任。

如果真的發生打人的事,我會覺得這是很嚴重的事,但是,我還是要懷疑老師為什麼打?有些小孩可能因為不小心被老師撞了一下,他就覺得被打了,可能有一百種故事,還是必須回到我先前講的,就是要談。談出來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但是打人這件事,還是會直接打中一些事,我還是要說這一點,他打中了我們心中某些的點,所以我很自然地就這樣地判斷。反而那個判斷是一個危險,也許也是一個機會。我還是覺得衝突是一個機會,然後就直接拉出來談。 

這些都是對我們的考驗。

(全文完,口述: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校長王智弘,整理:方巧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