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邱奕叡老師談青少年圖像


 提到青春期,邱奕叡老師直接用『鬼打牆』來形容那段青澀。老師在國二那年,跟其他七位同學代表學校參加學藝競賽,從花蓮一路打到全國,拿下了全國第五名,那是他第一次把眼光從書本移開,望向外頭的世界,沒想到,當好奇之眼打開的開始,內在的種種於焉翻攪。
書本的內容成了跨不過的生命難關。奕叡老師說,以前他總認為課本上都是真理,但是當他翻開歷史課本最後一頁版權頁,發現歷史課本原來也是有「編者」,是由一個跟大家沒有什麼不同的人書寫時,『這讓我很震撼!』

三民主義也讓奕叡老師感到挫折,他發現,國大代表出身的課堂老師,無論是談修憲和制憲,都和課本上的內容不盡相同,他曾在接受『親子天下』雜誌受訪時提到,『我覺得很生氣、很憤怒的覺得被騙了。但是都沒有機會把這些事情說出來,這些問題我不知道該問誰。』
這段內心的風暴持續了六年,而奕叡師考大學也考了四年,
因為如實地經歷過,如今他從老師的角度看青春期的學生,『可以比較自然的看待生命中的插曲,覺得不必太驚慌。』

『如果我們只看見外在,而不沒有看到裡面發生的事,就會只認定那只是叛逆。但是,他們的身心又發生了什麼事?』

魯道夫施泰納曾用『掉了包的醜嬰兒』來形容要邁入人生另一道門檻的青少年,在十四到二十一歲這個階段,Astral Body星芒體誕生。相較於先前還在孩童時期透過美感來認識世界,孩子邁入了青春期後,心智開始活躍,對他們來說,這世界不再如他們先前想像和藝術塑造那麼完美,取而代之的是渴望用思考判斷及理智來探索這個世界,他們也會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不斷地挑戰老師和家長的權威。

男孩與女孩分別因自我與星芒體結合的時間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展現。奕叡老師說道,『男孩會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觸探其他人的身體,要打在一起,身體有比較多的摸索,會比較有安全感。至於女孩子最在意的,往往是自己和同儕及班上同學彼此的關係,自己有沒有被喜歡。』

『當青少年裝模作樣大聲吵鬧是一種內心沒有安全感的證明,還是根本是一種想和老師接觸的請求呢?』

因為青少年外顯出的追求,往往與內心想的不同。

始終站在教育第一現場的奕叡老師,觀察到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變得很敏感或是膽怯,『他們有時會不敢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以前老師邀約,會有很快的答覆,但是,現在會有很多觀望。』

『但是,其實這有時很痛苦。因為想要更多的人更喜歡我,會變成比作業更重要。當他面對每一件事有自己的見解時,也同時對自己有更多的不解。』

『進入到青春期的孩子他需要更高階的能力,所以大人也需要一種很清楚的自我,有一種更大的看見,看見孩子所處的情境,也需要意識到自己有被其他東西帶領或是操作,你不能跟孩子一樣用情緒在工作,必須要用更高的自我。』

對應到孩子身心發展的課程

『所以,青春期孩子確實需要一個空間。』亦叡老師說,『以前需要談希臘神話,關於平衡與美感的存在,小孩是渾身地投入,但是從這個階段到九年級的過程中,會有個別化的差異,這裡面需要有一個空間,需要舒展。』

但是,過去的教育方式常會把孩子限制住,『那是一種強大的知識係系統或是太目標取向的工作任務,例如把工作做好,或是把作業寫好。我感覺不到任何意義,但是我就是需要做,這種我不能去探索或是沒有機會區思考的事,一做完後,回過頭去看,往往會發現,啊!那時真是一個黑暗。』

至於華德福教育,課程則是對應青少年的發展規劃,十四歲之前,讓學生開始學習將思考與理想付諸現實,有機會動手創造,六年級開始則針對孩子求真求實的天性,循序漸進學習歷史、亞洲地理、幾何、商業數學、自然科學現象、園藝、木工及團體遊戲。
  
在青少年時期,老師的目標是和孩子朝著外在世界的走向一起工作。他們初顯的批判能力必須導向以科學的觀點去觀察自然世界。由於他們對社會關係的興趣也漸增,也要給他們一些機會對班級社群負責。這些課題目的是塑造同學間以及他們和老師之間的新關係。

『課程要對應到青春期孩子的發展。有時是孩子自己本身遇到困難,他本來就沒有辦法解決,他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你卻又要成為他自己的功課要自己做完,孩子不能處理,這樣就容易導致衝突。』奕叡老師說。

『當然孩子不是只能困在這情境中,比須有很多活動行動的圖像,讓他在身體的歷程中有一個探討。』


把孩子看成一個要解開的奧秘


亦叡老師提及,多年前他的班上曾有兩名男孩子因故打架,兩人在地上扭打成一團,足足打了兩分鐘,老師第一時間就在現場,但是並沒有介入。

『我在旁邊是要避免他們有更大的意外,避免他們衝向柱子或拿出工具,後來等他們打完,就把他們帶開,跟他們說當時我看到什麼,問他們每個人是從哪裡開始,然後把三個不同圖像拼整起來。』

原來打架的原因是因其中一個孩子不小心踢到另外一位孩子的下體,被踢到的孩子因為實在太痛了,就直接揮拳,挨打的人一開始覺得理虧,沒有出手,可是因為被打得太激烈了,決定還手,不過,老師發現兩人打著打著,打到柱子旁,還會自動緊急轉彎,老師在確定孩子們是安全的前提下,決定不用道德來判斷這件事。

奕叡老師強調,如果孩子是打更小的孩子或男孩打對女孩,情況就不同了,老師就得處罰打人的孩子,但是如果是兩個實力相當的孩子,

『當他知道我不是一看他們打架,就說打架就是不對來面對,而是我們在經驗這件事,我覺得這對他們以後若真的使用暴力這件事情時,他更可以預想到未來可能發生什麼事,那是一個探索。』

奕叡老師說,『如果小孩有情緒的話,這時候你就必須要有很多方法,不管是幽默話術或是說導引的方法,或是約定規則的形式,都需要這種過程。』

而這導引的過程是植基於『把孩子看成我們要解開的一個奧秘。』


家長得先把自己過得精彩

奕叡老師提到定調的重要,『回到你們在家庭的角色,你們各自的角色是什麼?』

每個家庭中,大人和小孩的角色定位是什麼?老師提到,學校很多的家庭,都是以小孩為重心,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小孩都不應該是家庭裡的重心,如果孩子從小到大,始終就是家庭的重心,到了孩子的青春期,大人就會面臨很多挑戰。

『因為他(孩子)一直視為自己為中心,當他遇到困難或是問題時,往往會把問題全部推給其他人,而且不覺得需要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們家庭各自有角色,就好談了,大家各自解決,但如果是小孩為重心,你要去跟他談你的責任,這在他的經驗當中會很難理解的。』

另一個會因為以小孩為重心而面對的挑戰是,青少年應該從誰身上學習,答案當然是大人,一定是最親密的大人家長老師,『但是,如果身邊的家長跟他最親密的人是以他為重心,他看不到一個成年人為他追尋的事努力的樣子,又該如何學習?』


其實在小孩正值青春期的階段,父母步入中壯年時期,也正處在生命中承擔力最強,經驗與專業背景結合得最成熟的階段,也許正在公司擔任重要的角色,或是公司很有規模,父母親這時期沒有把重心放在小孩身上,是很自然的生命樣貌。

因此奕叡老師常暗示六七年級學生的家長,『此時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你需要去處理自己的人生,做你們該去做的事,自己過得很精彩,然後小孩會想要一探大人們的究竟,這個場域一定要先撐出來。』

誠實與幽默  跟孩子好好對話

如何跟孩子好好對話,也是家長得學習的課題。奕叡老師說,可以多讓青春期的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但是這個對話,不是要求,而是有好好說話的時間。

『其實我們常常都在行動中對話,叫小孩,做任何事時都在呼喚小孩,我們常在行動中對話,而不是坐下來好好對話,堆話當然不需要很拘束,不需要很緊張,但是應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奕叡老師提到,這意味著要跟孩子有足夠的相處的時間,這時間不做任何事,也許是散步,是人跟人之間的面對面的說話,不要有電腦手機或是書。

『青春期的苦悶可以有一個出口,而不是說我只是需要,這對話的過程中也在練習我們自己的獨立性,我是這樣想,所以我這樣說,這其實很關鍵。這也是文化的問題,這不是華德福才有的,但是我們卻沒有。』

『很多躁動不遵守規則的小孩,他可能被有一種可能性,媽媽天天在家裡叫他的名字,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小孩根本不會把這件事當一件事,太多這種東西,他沒有秩序感沒有規律性。』

老師提醒,最好這些事都有計畫的,而且有爸媽的討論,讓小孩計畫去全力以赴,『你會發現有些小孩雖然時間排得很滿,但是充滿熱情,因為這些事情是在他計劃中的,所以達成是有成就感的。』

此外,面對孩子,除了先去同理之外,接著有兩個特質,一個是誠實,『要勇於跟小孩表達我真實的想法,誠實這件事不是用歇斯底里的態度,而是很理智地去表達我的方式,我也有做不了決定的事,也可以給小孩知道情緒形成的過程,他也會理解。但是當他發現當大人都沒有辦法去談自己的情緒時,我幹嘛要去關心自己的情緒是哪裡來的?』

另外一個就是幽默,可以輕易地化解爭吵。

『適當的時候說出有趣的事情,那時間就會像是魔法一樣化解掉很多事。明明會變成衝突,或是那件事可以用比較有智慧的手法。』

奕叡老師說,孩子好像有時能成功,有時會失敗,我們一定會有這個經驗,一點都不為奇,師生的關係或是班級經營裡面,往往會出現一種挑戰,這種老師不被所有的孩子所愛戴。然後那種愛的性質也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那個愛是因為大家一起累積的經驗,是一種新的愛的方式,孩子不會義無反顧地去愛你,而是必須獲得一些釋放的經驗後,才會在心裡告訴自己。』

而反問我們自己,我們又能義無反顧地去愛這些邁入生命不同階段的青少年嗎?或許,青少年的奧秘,其實就只是藏在我們心中的理解,慈悲及溫暖,支持裡。


參考文章:陳雅慧(2013-01),邱奕叡 檳榔山上勞動的體悟,親子天下雜誌

          42

沒有留言: